日期:2025-07-13 作者:马璐 来源: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点击:
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南京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承办的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专委会联合学术会议暨第五届环境暴露与健康高端论坛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从事环境与健康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大会以“环境暴露与公众健康:风险防控、机制探索与创新实践”为主题,聚焦环境污染物、生物毒素、纳米材料等新兴环境诱变因素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威胁,围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流行病学大数据分析、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筛选与验证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路。
大会开幕式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鹏教授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是响应国家“健康中国”与“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期待通过前沿报告与跨界对话,共同构筑更具韧性的健康安全屏障。他表示,贵州医科大学作为贵州省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将“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作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的核心方向,深耕地方性疾病防控、环境毒理机制与健康干预策略,希望与全球同仁一道分享贵州经验,共解环境健康治理难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曹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主题涉及环境科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领域,有助于打破环境与健康各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解决复杂的环境健康问题提供创新性方案。他指出,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将继续发挥学会平台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环境健康研究的伟大事业中,为守护公众健康、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主办方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彦恺教授致辞并指出,本次会议内容围绕环境暴露组学、新型污染物毒理机制、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等国际学术前沿,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环境健康研究新范式。期待通过加强各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务实合作,推动全球环境与健康研究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洪峰教授主持开幕式及第一阶段大会主旨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曹佳教授、青岛大学郑玉新教授、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Adrian Covaci教授、贵州医科大学洪峰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申小涛教授、武汉大学缪小平教授、重庆大学周舟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湉湉研究员,围绕新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效应、风险评估、生物监测及防控等核心方向展开深度探讨,分享了环境健康监测技术、风险预警模型及干预策略的创新进展,为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搭建了高效平台,更对推动环境健康学科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设置了环境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环境暴露与健康三个专题分会场,31位专家学者聚焦新型污染物与健康结局、标志物筛选及转化、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技术革新等问题分享了前沿进展,为环境与健康领域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注入新动能。
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流行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阚海东教授、生物标志物专委会主任委员于典科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本次大会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为环境与健康领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提升了威尼斯人官网在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是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走深走实的具体体现。期待未来学界携手探索环境污染物暴露的深层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路径及跨区域健康风险协同防控策略,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防控实践转化,为应对我国及全球环境健康挑战、守护人类生态与生命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版权所有 ? 贵州医科大学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19007765号-1
公网安备 52010302000012号